学四史 | 科技兴国,强我中华
日期:2022-05-05  作者:   来源:  浏览量:70

在抗击疫情期间

从救治到防控

从科研攻关到研发生产

科技正在彰显“硬核”力量

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今天的微党课专栏中

让我们一起跟随金艳书记的步伐

一起感受

新中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党支部书记 金艳

同学们,大家好。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国的大学生经历了一次史上最长的寒假。我们为医护人员舍身救国的义举而感动,为坚守在各行各业防控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点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更希望大家不要忽视的是在抗击疫情期间中,随处可见科技的力量。使用小程序自动定位,监测附近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发病点;进行大数据比对,追踪与疑似患者密切接触人员线索;开放AI算力,加速病毒分析、疫苗新药研发……从救治到防控,从科研攻关到研发生产,科技正在彰显“硬核”力量,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新中国的科技强国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基础十分薄弱。为了扭转工业基础和科技基础薄弱的局面,新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实施了“一五”计划,迈出了工业化的第一步。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开启了新中国科技进步的大门,为我国今天万紫千红的科技发展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物的发展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也可谓一路坎坷。1978年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在许多人的生命里播撒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也是在那一年,34岁的任正非以军队科技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大会。9年后他南下中国的改革试验田广东深圳,以2万多元起家,创办了一家名为华为的“小公司”。现在,华为公司已经成长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标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口号看似简单,但要想变为现实,则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入的改革。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与来访的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谈话中,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科学论断,这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是“第一”两个字的小小改动,却是深思熟虑后的重大科学论断。

中国的科技发展,要瞄准世界高科技的前沿。这一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863”计划于1987年3月正式开始组织实施,上万名科学家在各个不同领域,协同合作,各自攻关,很快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事实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自1988年首次提出后,到现在又过去了30余年。31年来,几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从理论和实践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中,我们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科技名片:载人的“神舟”飞船、探月的“嫦娥”“玉兔”、翱翔太空的“天宫”,是中国人向宇宙进发的足迹;国产大飞机、国产航空母舰,是中国人冲破技术封锁的新一代国之重器;寻找暗物质的“悟空”、量子通信的“墨子”、仰望星辰的“天眼”,是中国人在世界前沿寻觅科学真理的利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是中国人建设美好家园的重大工程的奇迹……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迎来了新时代。当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振聋发聩。现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思想,不断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第一动力”。

同学们,现在是科研条件最好的时代,是创新创业机会最多的时代,更是科技进步最快的时代。展望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颠覆性创新技术呼之欲出。我们青春正好,就应不负使命,我们生逢盛世,就应磅礴而出。这才是东软学子该有的样子,这才是中国青年科技强国的责任担当!

收藏本页